10月20日,由塔城地区委员会、行政公署共同举办的塔城地区2020年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表彰大会上,塔城支队被地区委员会、行署授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塔城支队始终牢牢抓住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除了担任扑救火灾、抢险救援、监督检查等重任之外,认真开展结对认亲活动,不断强化联系,组织开展联谊、消防宣传、座谈、发声亮剑等活动以最明确的态度、最坚决的行动、最务实的措施、最过硬的作风,不断推动辖区民族团结工作的发展建设,巩固和深化各民族间感情,受到了塔城地区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
加强组织领导,谆谆教导铸牢民族团结根基。支队由汉、维吾尔等6个民族组成,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支队党委高位谋划民族团结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纳入历年整体工作规划,设立专项经费;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在招录招聘时确定少数民族同志比例,并在选拔阶段为少数民族干部量身订制培养计划,让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叶生拜克等少数民族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目前,支队民族干部占29%,基层大队主官中民族干部占33%;创新浓厚民族团结氛围。每年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一次升旗仪式;每半年办一场民族团结故事会;开展“每日一语”双语学习活动;每季度讲一堂民族团结教育课;每月读一篇民族团结文章;每周看一部民族团结系列电影;设立“指战员困难救助金”,每年指定帮扶一名困难指战员。
坚持公正执法,纪律严明树立严肃文明形象。实现沟通“零障碍”。在接警台和受理窗口前,设置至少一名哈汉双语工作人员。成立“马背消防双语宣传队”为边远牧民送去消防器具和哈语防火宣传册;打造消防“模范村”。在塔城市阿西尔乡下满至巴克村挂牌建立消防“模范村”,配备灭火器100具,安装防火和治安监控系统,设立防火安全公约及各类农村防火宣传展板100余块,定期开展防火巡查;畅通惠民“绿通道”。建立“绿色通道”和“预约服务”机制,对医院、学校等关系民生的重点项目主动上门服务。研发哈语版“互联网+消防政务服务”应用平台和双语火灾隐患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开展网上投诉咨询及审批办理,切实打通服务各族群众“最后一公里”。
锻造打赢尖兵,赴汤蹈火守护各族人民平安。建设向薄弱聚焦。为解决距离消防站较远村镇灭火困难,支队在33个乡镇已建成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配备21辆消防车,解决396名专(兼)职消防员就业困难,约23.5万农牧民摆脱了“远水救不了近火”的困境。练兵向实战看齐。不断强化社会单位、学校及医院的拉动演练和“六熟悉”工作,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抗洪救灾保民生。在托里县严重洪水夹杂泥石流灾害中,连续奋战25个小时,转移受困群众100余人,疏散人员200余人,挽救群众财产价值5000余万元。在玛依塔斯风区20多辆客运、私家车以及40多名人员被困时,队员分发救援物资,克服多重困难,成功清理积雪。2000年以来,全地区共接处警13815起,出动车辆20016辆,出动警力111896人,抢救被困人员1383人,疏散被困人员3068人,累计抢救财产价值300余亿元,圆满完成了各类重大执勤安保及灭火救援任务,受到了各族群众的一致肯定。
情系困难群众,竭诚为民携手共创美好生活。唱响爱民阳光曲。连续八年资助喀拉哈巴克乡维吾尔族贫困学生玉素普江完成学业。十五年如一日照顾社区孤寡老人史俊琳直至老人去世。2018年改革转隶以来,支队累计走访慰问各族群众400余户,资助贫困家庭30余户,慰问物资及慰问款100余万元,建立民族团结宣传点8个,帮助14名家庭困难的孩子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注入富民造血剂。帮助“亲戚”都拉特解决就业困难,为阿哈西大叔送去“团结砖”5000块,帮助其渡过难关。截至目前,已累计走访慰问下满至巴克村40次,解决就业岗位13个,同时投入各项资金20万余元扶持养殖项目、捐助农资农具,配备监控设备及防暴物资,改善基础设施;创作乐民正能量。创作情景剧《责任》、《消防情》等反映塔城各民族和谐共处、支持消防工作的优秀文艺作品,并同塔城地区歌舞团一起开展文艺送演活动。
面对殊荣,这不仅是对塔城支队在民族团结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也是激励支队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全体指战员决心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并以此次表彰为契机,以更加旺盛的精神斗志、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推向前进和深入,为促进塔城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