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房山支队把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砥砺初心使命的“磨刀石”,紧扣为民解难题、办实事,主动对接群众需求,加强和创新消防安全社会治理模式,健全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助推党史学习教育纵深发展、取得实效。
拱辰街道居民社区渗透式消防管理模式:行宫社区是房山典型的老旧小区,社区居民1.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4000多人,占比34%,社区内消防基础设施薄弱,私家车占用通道、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问题严重,消防安全隐患较为突出,支队立足社区实际,坚持全面调研、解剖麻雀、系统治理,积极探索创新居民社区渗透式消防管理模式。一是建立“邻里互助、帮扶结对”的工作机制,对一老一小(无行为能力、无安全意识)全部建立账单,依托退休老党员、楼门长等结成互助对子,落实一级盯一级的管理模式,帮助消除安全隐患,增进邻里关系;二是倡导“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宣传导向,邀请中国奥运文化旅游大使曹文峰等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关注度的公益人士,组建志愿服务队,坚持用好身边人、身边事,讲清“一户着火、全楼受灾”的危害性、“维护安全即是帮助他人,更是关爱自己”的必要性,做到深入人心、渗透宣传;三是落实“意识前移、措施前移”的工作举措,调整居民社区宣传重点,将如何发现消除隐患、避免火灾发生作为必修课,提升群众消防安全意识;联合行业部门、属地街道提升物防、技防手段,强化“两个通道”治理、充电装安装、窗户安全出口预留等措施落实;同时,紧盯细节末梢、“最后一公里”落实。
城关街道“十户联防”消防治理模式:城关街道东坟村地处房山区中部,现居住村民360户850人,弱势群体5户,党员55名、村民代表30人,是房山区美丽乡村建设示点村。支队立足区域实际,联合街道推出互帮互助、群防群治的“十户联防”火灾防控机制,提高消防安全指数。一是落实区域划片机制,将全村230户住宅根据整村布局进行了三个片区的划分,并设立三位片区长,秉承相邻相近的原则分成16个小组,由16名党员代表和村委会工作人员担任各组正副组长。二是落实专项培训机制,与辖区城关消防站采取“结对子”的形式,定期开展入户宣传、隐患排查和培训演练;对现有消防水储备井进行改造,户户配发灭火器,并设立5处灭火器集中存放点,进一步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三是落实宣传发动机制,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采取宣传漫画上墙等形式将消防安全知识宣传纳入环境建设中去,在村庄海棠园、休闲广场等地进行消防政策解读及宣传,并指导村民在房屋改造时加装联网式烟感、简易喷淋等消防设施。
大石窝“防灭一体化”火灾防控模式:大石窝镇地处房山区西南浅山区,镇域面积9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万人。近三年以来,接警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火灾防控压力日益增加。支队审时度势,率先在大石窝镇辛庄村建立全区第一座模块化消防站,确立了“防灭一体化”的火灾防控工作模式。一是凝聚消防安全工作合力,与大石窝镇政府平安建设办公室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打捆运作实行“四同”工作法(同检查、同宣传、同培训、同入户);吸纳平安办一名员工为消防站专职消防员,发挥熟悉道路水源、风土人情优势,消防站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对辖区的“六熟悉”。二是延伸消防宣传触角,针对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深入480余户居民家中开展消防安全入户体检工作,帮助排查和消除用火用电用气火灾隐患,提示家属加强日常防火自查工作;村村建立消防安全微信群,第一时间发布火灾预警提示及应急处置办法;协调燃气销售公司在南尚乐村换气站配备燃气安全阀和导气管,方便村民购买更换。三是夯实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在水利部下属南水北调惠南庄泵站挂牌设立了消防科普教育基地,签订消防车24小时免费供水协议;依托美丽乡村改造,整修拓宽进村主干路,在南河村、南尚乐村依托给水管道改造,增设室外消火栓25座,消防水鹤2个。
下一步,房山支队将持续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落脚点,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用行动传递火焰蓝“正能量”,为服务辖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凝聚磅礴力量。